关于人类进化史,详见第二十四章。
在120年前,也就是2063年和2065年,出了两件改变人类历史的大事件。
第一件事:2063年以雨霖科技公司为代表,人类初步解决了高温超导技术及材料问题,使得超导迈斯纳效应在室温下能长期保持。
第二件事:2065年,一种感染呼吸道乃至全身的Y型病毒肆虐全球。找不到发源地,也找不到0号病人,这种病毒形状像字母Y,所以叫Y型病毒。
我们重点说说超导技术引发的武器发展。
21世纪60年代后,超导市场开始启动和发展,经过40年的不断研发和优化,到了2100年,超导技术真正逐步应用白菜化,性能稳定下来。
大规模化和小型化成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,大规模化使得整个工业制造、电力传输、交通运输、宇宙探险有了革命性的跨越式发展。
交通物流变得极其快捷和廉价,电力能源变得损耗极少,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能源使用率,使得整个社会和经济开始有点触底回升,并且科技开始高速飞跃。
而小型化,特别是微型化超导技术在医学、生物学、核物理学上应用前景光明。
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,到了2130年代,宇宙探险由于超导技术的开创性使用,高温超导蓄能器(SMES)和高温超导电机的大量使用,使得长距离宇宙探险成为可能。
人类迅速向外扩展,很快人类的脚步就踏上火星,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个封闭式城市——庞贝。
短短十年后,人类就走出了小行星带。
根据天文学家的验算和推测,在土星的第六个卫星上,比月球还大一点的土卫六(泰坦星)上可能存在生命,于是突破小行星带后并没在木星周围建立基地,而是直奔土星环系,并在土卫六上着陆,成功建立探险基地,开始探查一直很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土卫六。
微型化的另一个巨大的跨越式发展,全世界国家都避而不谈,就是——武器。
随着超导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,在超导微型化背景下,枪械逐步淘汰了火药推进技术,超导体做枪管内轨道变成现实,用高压电磁阀推进,其枪管初速度比用传统火药推进的子弹初速度快了不少。
在病毒发作的2065年以后的二十年,人类各国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,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,不得不大打出手,史上称“病毒战争”或者“二十年战争”。
在这期间,武器工业得到飞速提升,武器威力、射程、制导精确度都得到质的飞跃。
所有100毫米以上的加榴炮的炮弹都实现了导引头制导,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98。5%,几乎可以说是百发百中。
在45毫米口径以上到100毫米的迫击炮和榴弹炮上,只有一部分使用了制导头。
为什么不在100毫米以下口径的武器甚至是枪支中大量普遍使用制导头呢?
一句话,成本原因。
随着口径的变小,炮弹直径变得更小,则导引头就得做小,而工艺就得做得更精细;精细度越高,则代表着工艺成本越高,反而抗震动能力却变得更差。
大家都知道,越精细的东西越不抗震。在炮弹出膛一瞬间,加速度是惊人巨大的,对导引头的抗震能力有着变态的要求。这就是一发制导炮弹成本等于50发普通炮弹的原因。
而且,小口径弹药的射程和爆炸威力远远比不上大口径弹药,使得费效比更加不好,从而使得各国军队不愿购买小口径制导弹药,只青睐大口径制导弹药。
至于小于12。8毫米以下的子弹,包括雨霖科技公司武器分公司等一大批优秀军工企业都研制成功过,但是主要问题还是纠结在成本和可靠率上。
以通用的5。56毫米弹药为例,每一颗装有导引头的子弹的成本是275。66颗普通子弹的成本,而出于导引的需要,以前铜弹头必须做成空心,里面装上精细的导引头,并且加长弹头体,并加装尾翼,否则飞出后无法控制飞行轨道。但是弹头体一旦加长,其在飞行途中就容易翻滚,造成弹道改变,使得导引和尾翼变得徒劳,不可控。
而最关键的是弹头的顶部必须是非金属,才能可靠的传输自带的雷达波或者激光束。这对于有穿透要求的子弹来说,这就致命了,因为非金属顶的硬度始终比不上金属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