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温书看着方源,讪讪道。
“哪位名宿这么大脾气?”
方源不由乐了,接过资料阅览。
“萧蔼,四十九岁,辽州平城县人,曾在并州学院教书,因得罪上级迁移到平城县,偶有空闲时间就在县城里教导一两个学子,总共教导平城县十个学子,有七人金榜题名。”
汪温书在一旁介绍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大多数地方在没有州学院的情况下,是教书夫子私下办个小学堂,学子们给点学费去学习的。
那里没有纸和笔,也没有书籍,全部是要靠自己买,教书夫子能教多少是多少,有什么水平带出什么学生等等。
然后就是春闱时间到之后,学子们前往州府举办的地方参加科举。
朝廷这个时候对科举相当不重视。
“总共教导十人,有七人金榜题名?”
方源对这个比较在意。
这是实实在在的成绩,比任何口水话都要强。
要知道,这个年代的科举比后世艰难很多,而且辽州还是个小地方。
萧蔼能在一个小县城有这样的成绩,足以证明他的能力是没问题的。
“是的,要不然下官也不敢与您提起。”
汪温书恭声道。
“他除了要求本官亲自过去,还有其他要求吗?”
方源沉吟片刻后问道。
人才,可以亲自前往。
也算是重视科举的一种体现。
“没有提。”
汪温书摇摇头道。
“既然如此,那本官就去去吧。”
“你备些礼物带上,再以本官的命令通知平城县县令,让他在萧蔼家等本官。”
“把阵势搞大点,让更多人都知道本官重视科举,让更多的学子知道本官为了他们的未来愿意屈身前往。”
方源呵呵笑道。
前有张继后有萧蔼。
不管是不是人才,自己重视科举这个名号彻底打出去了。
剩下的,就看辽州有多少人响应,响应的人中又有几个能够金榜题名。
“是!”
汪温书激动应是,然后离开。
他快速准备礼物,并且让人快马加鞭通知孙泰河。
下午的时候,方源乘坐刺史专用马车出发平城县。
此时,平城县县令孙泰河已经在站在萧蔼的门口,还带着县丞和主簿等官吏。
不明所以的百姓看着纷纷驻足,以致于更多百姓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,更多人关注这里。
作为主人公的萧蔼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就知道县令站在自家门口,请也不肯进。
本是一座普通民宅,此时却吸引了大半县城百姓的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