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寒觉察到徐六的言辞有意闪躲,遂不再深究,顺势转回到方才提到的话题,“刚被我射伤的那个家伙,名叫黄太机。”
“什么……黄太机?您说真的百户竟射伤了黄太机?四贝勒黄太机?真、真的?”
徐六闻言失声惊叹,瞪大了双眼,难以置信地重复着五个“黄太机”
。
当最后一个“黄太机”
从口中说出时,徐六脸色顿变。
杜寒心中已然明了几分——这徐六肯定负有什么秘密任务,如今黄太机现身,恐怕计划已经败露。
既然对方不愿多说,杜寒也自觉止步不问,只是微微点头默然应答。
与此同时,几个夜不收早已清理完毕战场。
除额外收获五颗真奴首级外,还缴获了两匹颇为不错的战马。
其中一人周士贤手举一张弓,高声叫喊着冲了过来:“百户!百户!果然真是黄太机!看弓上还有名儿呢!”
听闻此语,杜寒接过骑弓细细端详,眉头微微皱起,目光中闪烁着一丝思索。
这是一把制作精良的大梢小骑弓,杜寒尝试拉开它,发现其拉力大约为150磅,远超明代军队中常用的百斤弓。
建州部族虽然在其他方面不算出众,但他们的弓确是冷兵器时代弓箭技艺的高峰。
其箭矢可达二两重,力量强劲,大大超越明军五六十钱轻箭,长度更超过一米,形如小型长矛。
后世的弓箭爱好玩家常戏称建奴弓为“小型抛矛器”
。
使用强力大弓与沉重箭矢的结果,自然导致射速减慢、携箭数量减少。
一名建奴弓箭手一般只能携带16到19支箭。
因此建奴尤其注重精准射击,这点类似于二战中的日军。
在高精准度和强弓重箭协同下,使建奴与明军对阵时占据优势,在许多明朝战败的战役里,建奴的弓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对于清朝的弓,杜寒并不陌生。
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,弓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相应的工艺也随之遗失。
当下仿制并销售的清弓,与他手中此弓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弓身上镌刻了一串像羊肉串一样的文字,确认无误是黄太极的名字,这被在场好几个人辨认了出来。
这一发现令杜寒对努尔哈赤及其后代的印象焕然一新,原来他们确实是擅长大规模远程战斗的民族,连从不亲临战场的康熙也能驾驭132磅的强弓。
更不用提亲自征战杀伐的老努尔哈赤和他的几位儿子了。
也正因为有这般传统,杜寒今日才可能有机会对上黄太极。
"还真是黄太极啊!他怎么会在这么个地方?"徐六脸色变得更加难堪,他反复打量着手中的弓以及上面的文字,似在问问杜寒,又好像是在自言自语。
杜寒则不置可否,“或许只是巧合而已。”
杜寒答得含糊。
他也难以解释为何黄太极会现身在此处,那些护卫已被他全数歼灭,没有留下一个可供审问的活口。
"因我尚有紧急军务要处理,不便久留,这里就此别过了百户。
他日若有缘相见,必定答谢百户今日救我之恩。
"徐六将小骑弓交给杜寒,告辞准备离去。
“徐兄稍等片刻,相逢即有缘,我也有东西相赠。”
杜寒话音刚落便朝向李源华命令道,“去取五颗真建奴的首级送给徐兄。”
听罢此言,徐六大感惊讶,他实在想不到杜寒对一位初识不过片刻的人居然如此慷慨。
“这怎么可以,怎么可以…”
口中虽连连推却,眼神却一直锁定在那几颗建奴头颅上,闪烁着渴望的光芒。
这些辽东老兵心里都很清楚,真正的建州奴首级极其难得,否则也不会被估出那么高的价值。
有些传闻很厉害的战役,获得的建奴首级不过一百多颗罢了。
“此次作战,徐兄队伍损伤很大,拿五个建奴首级回去复命也好给上级有个交代。”
杜寒补充说道。
听闻此言,徐六明显受到感动,也没有再次推辞,抱拳郑重致谢:“谢谢杜兄的好意,那我就却之不恭了,唉……”
一边说着又长长叹息了一口气,似乎为了接受这份礼让自己找到一些借口。
他坦承道:“说来不瞒兄弟,这次我们三十多人出发,现只剩下两个伙伴还活着。
要是空手而归的话,面子实在挂不住,而这五个首级,兄弟您不止帮我徐六解了围,也算是帮了毛帅一个大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