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地火山活动频繁,所产硫磺质地优良、产量丰富,被称为“倭硫黄”
,是明代最受欢迎的硫磺品种。
这个名称令人不禁联想到后来的硫磺岛。
不过,“倭硫黄”
价格不菲,以杜寒目前的资金状况,完全无法承担用其作为原料的成本。
幸而他所采用的技术对原料纯度要求不高,即便是本地出产的低纯度硫磺也能满足需求,从而免去了许多麻烦。
早在明代,传统的土法制硫磺已经广泛传播,《天工开物》中便记录了“烧取硫黄”
的技术,利用境内常见的黄铁矿即可提炼,操作流程也相当简便,类似烧制木炭的方式。
焦炭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加工而成,在后世煤矿工人几乎人人都会此技。
与木炭相比,它在炼钢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。
因此,对于杜寒来说,原料不成问题,设备亦不存在阻碍,制造硫酸便相对便捷了许多。
然而,以这种传统方式产出的硫酸浓度较低,通常仅仅稍超过60%,难以直接制作**。
这就是塔式法的一大短板所在。
另外,环保问题亦是一个潜在障碍,但在明代的大背景下,杜寒对此无需过多顾虑。
采用塔式法制造硫酸的设备构造简单,获取原材料便利,对硬件设施的要求非常低,即便是在工业基础全无的情形下,也可搭建小型硫酸厂,并以此为基础生产硝酸。
硫酸与硝酸均属基本制造材料,一旦拥有了它们,就可以轻易终结某些传统的制作方法,打造威力更强劲的新制品并非难事。
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少量样品的制备,而是如何实现大规模量产。
此外,通过塔式法制造的硫酸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硫酸铵、过磷酸钙等化肥。
经简单的蒸馏处理后,则可以制得**,随后便能轻松生成硝酸。
自古以来,水银便是大国人民再熟悉不过之物,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实现大规模生产。
有了硝酸之后,制作**的门槛大幅降低。
由此可见,掌握科学知识的力量不可估量,科技本身确实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。
倘若知晓方法,即使条件比明代更加简陋,譬如春秋时期的环境,也足以制作三酸两碱,仅凭几只大缸即可完成所需工作。
只要具备三酸两碱,几乎意味着拥有了所有必需物品,再也不会在那些陈旧方法上徒费周折了……穿越之前,杜寒也读过不少相关题材的小说。
他始终难以理解,为何许多穿越者要执着于在某些特定领域拼命尝试突破。
理论上讲,开发这类技术显然比制造质量合格的**更为简单。
作为一种混合物,**对成分的选择极其苛刻,比例关系也非常敏感。
每次制出的产品比例难免有差别,导致其性能高低波动明显。
自从经历穿越以来,杜寒从未设想自己会被赋予这样的命运。
既然已然跨越时空至此,他便认为没必要重复前人走过的曲折路径。
这正是所谓跨越式发展的真谛。
第二天清晨刚刚破晓,杜寒即率王鹏及其手下十名骑兵起程前往宁远。
曹变蛟再次带两名随从一同出发。
一路上通行无阻,刚过午后,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映入众人眼帘。
他们知道,宁远城就在不远处了。
)
眼前广袤的农田延展至天际,众人的坐骑都slowsdown了步伐。
凝视片刻之后,曹变蛟忽然喟叹一声,感慨万千地说:“要是没有满总兵,这片田野怎么可能呈现于我们眼前?倘若每个人都如满总兵这般勤勉实干,右屯那点粮食我也就不必日日夜夜忧虑不安了。”
他口中的满总兵,便是如今正协防袁崇焕镇守宁远的满桂。
明朝中后期,军队的职能由主动作战转变为边疆驻守,相应的军事职责也愈发庞杂。
适合不同类型任务需求的总兵官,逐渐取代了过往不同名号将军的角色。
将军与总兵官制度开始逐步融合,不少将军、参将甚至游击都额外挂上了总兵官这一荣誉职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