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一叶书库>大明:开局炸毁宁远城! > 第42章 不醉不归(第2页)

第42章 不醉不归(第2页)

在贰臣行列中,寻常人家父子或兄弟能出两位已属难得,如刘泽清、刘良臣父子,张天禄、张天福兄弟,而祖家却一口气出了五位甲等贰臣:祖大寿、祖泽润、祖泽洪、祖泽溥以及养子祖可法,这还不包括那位外甥吴三桂。

相比之下,声名显赫的钱谦益仅位列乙等贰臣,而洪承畴虽有封爵,却仅为轻车都尉,而祖家竟有三位子爵祖泽润、祖泽洪、祖可法),比洪承畴高出两级。

无论祖大寿如何行事,黄台吉始终对其家族表现出极大的包容。

建奴为何如此厚待祖家,绝非无缘无故。

祖家并非未曾对抗过建奴,但与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将领相比,祖家是否真的全力以赴地与建奴作战呢?答案恐怕并不乐观。

孙元化与满桂等人告辞后先行离去,前往拜见袁崇焕。

西方来的传教士与这些武官缺乏共同话题,满桂等人对这些洋人也不感兴趣,孙元化一走,洋教官也随之离去,城头只剩下彭簪古、罗立等明军将领。

满桂等人看到木靶后虽感赞叹,却并未表现出过分的热情,与**形成鲜明对比,更多是一种新奇的感觉。

这些武官都曾多次与建奴交战,无论是佛朗机炮还是鸟铳,因射程有限且威力不足,在与建奴的战斗中常被对方的弓箭压制,难以展现优势。

更棘手的是,实战中由于装填速度缓慢,明军的火器往往仅有一次射击机会,还没等到再次发射,建奴的刀剑就已经挥向了他们的头部。

因此,这些武将对火器普遍缺乏热情,认为红夷大炮也未必比之前的佛朗机炮强太多。

他们对火器的认知仍停留在佛朗机炮阶段,认为红夷大炮不过是放大版的佛朗机炮,即便威力稍大,也有限。

这种新鲜感转瞬即逝,看过一阵后,这些武官便提不起兴趣,纷纷散去,各自忙碌起来。

杜寒、曹变蛟等人返回驿站,午后并无要事,众人留在驿站与那群洋人闲聊。

傍晚时分,孙元化自袁崇焕处归来。

他回来后的首要之事便是与杜寒探讨几何问题,杜寒无奈只能扮演起教师角色,列出了一堆命题供其研究。

日薄西山,杜寒耐着性子讲解许久,孙元化才勉强完成两道题。

如此缓慢的进度,令杜寒皱眉不已,但孙元化却如获至宝。

“多谢百户大人指点,得蒙教导,学生深感荣幸。”

在解出第二题时,孙元化情不自禁地称杜寒为“先生”,这一称呼让杜寒颇为惊讶。

毕竟杜寒虽有满腹才学,但他深知自身不过是个小小的百户官,怎敢担当兵科给事中的老师?

孙元化却恭敬地说:“先生几何之术堪称当世第一,学生愚昧,望先生不吝赐教。”他语气真诚,毫无虚饰之态。

他曾随徐阁部研习几何,亦曾聆听利玛窦的点拨,然而所学不过六卷,而眼前这些题目,他闻所未闻,能拜先生为师,实乃福分。

杜寒连连推辞:“区区百户,岂敢为人师?此等身份若充任给事之师,恐遭天下非议,亦损给事声名。

若有疑问,我必尽力解答,却万不敢承师徒之名。”

孙元化诚心诚意,杜寒只能婉拒再三。

大明官场派系复杂,即便师生关系看似薄弱,却也能让人同舟共济或同归于尽。

杜寒不愿卷入其中,尤其天启皇帝将不久于世,继位者动辄诿过于人,将来朝堂动荡不安,他不想成为无辜牺牲品。

无论孙元化如何请求,杜寒始终未允,最终孙元化情急之下跪倒在地,重重叩首,自称学生。

杜寒见状无奈,只得将他扶起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