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一叶书库>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> 第72章 古文解析 痹论篇第四十三(第1页)

第72章 古文解析 痹论篇第四十三(第1页)

一、《皇帝内经》原古文

素问第章痹论

古文:

黄帝问曰:痹之安生。歧伯对曰: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也。帝曰:其有五者,何也。歧伯曰:以冬遇此者为骨痹,以春遇此者为筋痹,以夏遇此者为脉痹,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,以秋遇此者为皮痹。帝曰:内舍五藏六府,何气使然。歧伯曰:五藏皆有合病,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肾;筋痹不已,复感于邪内舍于肝;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内舍于心;肌痹不已,复感于邪内舍于脾;皮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肺,所谓痹者,各以其时,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。

凡痹之客五藏者,肺痹者,烦满喘而呕;心痹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,暴上气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气上则恐;肝痹者,夜卧则惊,多饮数小便,上为引如怀;肾痹者,善胀,尻以代踵,脊以代头;脾痹者,四支解墯,咳呕汁,上为大塞;肠痹者,数饮而出不得,中气喘争,时飱泄;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内痛,若沃以汤,涩于小便,上为清涕。

阴气者,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淫气喘息,痹聚在肺;淫气忧思,痹聚在心;淫气遗溺,痹聚在肾;淫气乏竭,痹聚在肝;淫气肌绝,痹聚在脾。诸痹不已,亦益内也,其风气胜者,其人易已也。帝曰:痹,其时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。歧伯曰:其入藏者死,其留连筋骨闲者疼久,其留皮肤闲者易已。

帝曰:其客于六府者何也。歧伯曰:此亦其食饮居处,为其病本也。六府亦各有俞,风寒湿气中其俞,而食饮应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府也。帝曰:以针治之,柰何。歧伯曰:五藏有俞,六府有合,循脉之分,各有所,各随其过,则病瘳也。

帝曰:荣卫之气,亦令人痹乎。歧伯曰:荣者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藏,洒陈于六府,乃能入于脉也;故循脉上下,贯五藏络六府也。卫者水谷之悍气也,其气慓疾滑利,不能入于脉也;故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闲,熏于肓膜,散于胸腹,逆其气则病,从其气则愈。不与风寒湿气合,故不为痹。帝曰:善。痹或痛,或不痛或不仁,或寒,或热,或燥,或湿,其故何也。歧伯曰:痛者,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踈,故不通,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。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;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病气胜阳遭阴,故为痹热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湿甚也,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帝曰:夫痹之为病,不痛何也。歧伯曰:痹在于骨则重,在于脉则血凝而不伸,在于肉则不仁,在于皮则寒,故具此五者,则不痛也。凡痹之类,逢寒则虫,逢热则纵。帝曰:善。

二、以下是对古文:痹病论深度解析

白话文:

黄帝问道: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?

岐伯回答说: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而至,就会形成痹病。其中风气偏盛的叫行痹,寒气偏盛的叫痛痹,湿气偏盛的叫着痹。

黄帝又问:痹病有五种情况,这是为什么呢?

岐伯说:在冬季感受邪气的,会为骨痹;在春季感受邪气的,会为筋痹;在夏季感受邪气的,会为脉痹;在至阴之时(长夏)感受邪气的,会为肌痹;在秋季感受邪气的,会为皮痹。

黄帝问:痹病如果内传五脏六腑,是什么原因呢?

岐伯说: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部位,病邪长期不除,就会内传至与其相合的脏腑。所以骨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传至肾脏;筋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传至肝脏;脉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传至心脏;肌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传至脾脏;皮痹不愈,再感受邪气,就会内传至肺脏。所谓痹病,是在相应的时令,再次感受风寒湿邪气而病的。

凡是痹病侵犯五脏的,肺痹会出现烦闷胀满、喘息呕吐;心痹会出现血脉不通、心烦、心下悸动、突然气逆而喘息、咽干、常嗳气、逆气上冲则恐惧;肝痹会出现夜间睡眠时惊恐、多饮、小便频数、腹部胀大如怀妊;肾痹会出现身体肿胀、臀部和足跟疼痛、脊背高起;脾痹会出现四肢倦怠无力、咳嗽、呕吐涎沫、上腹部痞塞不通;肠痹会出现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、腹中气喘急迫、时常生飱泄;胞痹会出现少腹和膀胱疼痛,按压时内部疼痛,如同热水浇灌,小便涩滞不畅,上部出现清涕。

阴气安静则精神内藏,躁动则精神消亡。饮食过量,会损伤肠胃。过度的呼吸喘息,痹病会聚集在肺部;过度的忧愁思虑,痹病会聚集在心脏;过度的遗尿,痹病会聚集在肾脏;过度的疲乏衰竭,痹病会聚集在肝脏;过度的肌肉消瘦,痹病会聚集在脾脏。各种痹病不愈,也会逐渐向内深入,其中风气偏盛的,病人较易痊愈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黄帝问:痹病有时会导致死亡,有时会疼痛很久,有时会容易痊愈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岐伯说:病邪传入内脏的会死亡,病邪留连筋骨之间的会疼痛很久,病邪停留在皮肤之间的会容易痊愈。

黄帝问:痹病侵犯六腑是怎样的呢?

岐伯说:这也是由于饮食不节、居处不适,是病的根本原因。六腑也各有腧穴,风寒湿邪气侵袭这些腧穴,再加上饮食不节的相应影响,就会循着腧穴进入六腑。

黄帝问:用针刺治疗痹病,该如何做呢?

岐伯说:五脏有腧穴,六腑有合穴,循着经脉的分布,各有病的部位,各随其病变所在进行针刺,就能使疾病痊愈。

黄帝问:营卫之气也会使人生痹病吗?

岐伯说:营气是水谷的精气,调和于五脏,散布于六腑,然后才能进入经脉;所以沿着经脉上下运行,贯通五脏六腑。卫气是水谷的悍气,它的性质慓悍滑利,不能进入经脉;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,熏蒸于肓膜之间,散布于胸腹之中,卫气逆乱就会生病,卫气和顺就会痊愈。卫气不与风寒湿邪气相合,所以不会形成痹病。

黄帝说:好。痹病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麻木不仁,有的寒冷,有的热,有的干燥,有的潮湿,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岐伯说:疼痛的,是因为寒气偏多,有寒所以疼痛。不痛且麻木不仁的,是因为病邪久留深入,营卫之气运行涩滞,经络时常空虚,所以不通,皮肤得不到营养,所以麻木不仁。感觉寒冷的,是因为阳气少、阴气多,与病邪相互助长,所以寒冷;感觉热的,是因为阳气多、阴气少,病邪亢盛而阳气被遏,所以出现痹病热。出汗而湿润的,是因为感受湿邪过甚,阳气少、阴气盛,阴气与湿邪相互感应,所以出汗而湿润。

黄帝问:痹病不疼痛,这是为什么呢?

岐伯说:痹病在骨则身体沉重,在脉则血液凝滞而不伸展,在肉则麻木不仁,在皮则感觉寒冷,所以具备这五种症状,就不会疼痛了。凡是痹病之类,遇到寒邪就会拘挛,遇到热邪就会松弛。

黄帝说:好。

三、七律赞《痹病探源:以周易哲学解析》:

《七律·赞〈痹病探源〉》

周易哲思探痹源,病机奥秘细钻研。

风寒湿聚诸般症,脏腑牵连百脉关。

解析精微穷理妙,阐明深刻见心丹。

篇中智慧光芒绽,医学新篇耀世间。

以下是对这七律的诠释:

这诗主要是赞扬《痹病探源:以周易哲学解析》这一着作。诗中说,通过周易的哲学思想来探究痹病的根源,对其病机的奥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。

痹病是由风寒湿邪聚集而引的各种症状,还与脏腑之间相互牵连,关系到全身的脉络。这本着作对其进行了精妙的解析,展现出深刻的道理和智慧的光芒。它就像一颗璀璨的丹心,在医学领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,为医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篇章,在世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
四、《痹病探源:以周易哲学解析》

黄帝问曰:“痹之安生?”岐伯对曰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这揭示了痹病的根源在于外邪的侵袭。

其中,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。而在不同季节遭遇痹病,又会有不同的表现,如骨痹、筋痹、脉痹、肌痹、皮痹等。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“时”的重要性,不同的时间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。

黄帝又问:“内舍五藏六府,何气使然?”岐伯解释道,五藏皆有合病,且久病不去会内舍于其合。这反映了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,也符合周易哲学中事物相互关联、相互作用的观点。

痹病侵犯五脏时,会出现各种症状,如肺痹的烦满喘呕、心痹的脉不通等。而侵犯六腑时,也有相应的表现,如肠痹的数饮而出不得等。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局部的病变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