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爹的提出政策让当儿子的评价,儿子肯定觉得他爹的想法很好,除非父子不和。
当然,也有那种关系很好只是政见不合的可能,但是隔壁国子学还是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,再过二十年或许会政见不合,这个年纪就算了。
他自己都是听谁说都感觉有道理,那些人应该也都差不多,耳濡目染之下八成都向着自己爹。
他爹要是和人意见不同他也向着他爹,他爹那么厉害,和他爹意见不一致肯定是别人的错,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可能。
“想的还挺多。”那同窗饶有兴致的在旁边坐下,“景哥儿打探这些做什么?考官对当年的事情想法不一,考试的时候最好不要写太有争议的事情,容易被黜落。”
“和考试没有关系,我知道考试不能写这些。”苏景殊不甚在意的摆摆手,他上辈子是应试教育出来佼佼者,知道考试的时候要投考官所好,“我就是研究研究要是范文正公当年的改革成功推行下去,朝廷有没有底气和西夏开战。”
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开战,而是深入西夏直接打到兴庆府的那种开战。
咳咳,出门在外不能说那么明显,他的意思同窗知道就行,应该也不用说的太明显。
周围的同窗们:……
这比写在考卷上还吓人。
但是想想还挺有道理。
“范文正公当年要修武备厚农桑,那些政策如果能落实到民间,国库的确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空虚。”年轻的太学生们聚到一起,很快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,“还有那个减少徭役,如果真的能减少徭役,民间的造反应该也会少很多。”
百姓都是过不下去才会落草为寇,能好好过
日子谁愿意进山当山贼?
当山贼还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那种落草的山贼里有野心勃勃的人在,只要有一个人振臂高呼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,那一整片地方都会不得安宁。
但是民间这种事情很常见,朝廷招抚那些反贼当兵,于是压力就又来到了没有造反的那些百姓头上。
当兵吃饷吃饷当兵,需要朝廷养的兵越多,缴纳赋税的丁口就越少,摊派到每个百姓头上的赋税也就越重,然后活不下去要落草为寇造反的就越多。
恶性循环,除非朝廷能狠下心大改。
可是大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,这不,连范文正公都铩羽而归。
苏景殊心态极好,“失败一次那就来第二次,万一第二次就成功了呢?所以西夏那边要是打起来,朝廷其实还是挺有底气的对吧?”
同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,听到这里也反应过来了,这小子真正想研究的不是庆历年间的改革,而是朝廷能不能打西夏。
嘿嘿嘿,这话题他们喜欢。
太学的气氛紧张了许久,如今已是腊月,再过十几天就要放假回家,太学生们也能分出少许时间恢复中断已久的座谈会。
西夏狼主暴毙,大将军霍天雕被杀,如今的狼主是个四五岁的小娃没法处理政事,所以是小狼主的母亲梁太后垂帘听政。
主少国疑,大臣未附,百姓不信,实在是趁虚而入的大好时机。
好吧,朝廷没钱,打不起来。
他们官家穷的到现在都没重建皇宫,可见国库空虚成什么样,这时候打大仗简直是把官家往倾家荡产了逼。
官家倾家荡产,百姓能好吗?
唉,一文钱难倒英雄汉,大宋真的好穷啊。
苏景殊:???
意思意思就行了,你们怎么还真心疼上了?
国库穷和官家穷是两回事儿,不能混为一谈,国库再穷也不至于让官家倾家荡产,人家一根腰带三十万呢。
小小苏摇头,颇有些众人皆醉他独醒的感觉。
人生啊,就是那么寂寞。
不过话说回来,大宋的思政教育做的还挺好,至少在忠君爱国这方面很出彩。
可惜只有学堂里的学生这样,进入朝堂之后立刻大变样。
学生嘛,多正常,永远年轻,永远热血沸腾。
他是学生他骄傲。
今天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一天呢。
食堂座谈会以“大宋真的好穷啊”告终,太学生们摇头晃脑离开食堂,小小苏收起他的小本本,准备有空继续做调查。
先统计范文正公当年都想干什么,然后一条一条的研究为什么会失败,是太得罪人还是施行的不到位还是政策本身就有问题?
琢磨不清楚就去找能琢磨清楚的人请教,偌大的太学吵也能吵出几条结论来。
别管结论是什么,先记下来再说。
统计完之后也不能他自己发
愁,得拉上小光国公一起,金大腿要有当金大腿的自觉,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,希望长大以后金大腿直接进化成小金人。
在太学请教直讲先生,回家请教他爹,隔壁有包大人和公孙先生,实在不行还能写信请教远在老家的王小雱他爹。
那么多大佬可以请教,根本不带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