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们之间所隔着的无法被言语所形容的庞大虚空。
这些星星从诞生到死亡,它们永远都不会相遇,永远都会在自己的天体系中独自运行。
但是最终的最终。
一百年后,两百年后,一千年后……一百个一百万年之后。
它们的光芒,终会交织在一起。
合为一束。
一切又都是不重要的,一切又都是短暂的。
所有的帝王,所有的将军,所有的阴谋诡计,勾心斗角,所有的强权、奴役与征服,都将会有烟消云散的那一天。
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中亚。
他统一了希腊、征服了埃及,灭亡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、占领了印度。
他几乎打败了所有挡在自己铁蹄前的敌人,最后,打败他的也只是死亡本身。
这一幕在安娜的心中,简直太有象征意义了。
它会让她觉得十九世纪,人们所无比热衷的战争和殖民是件很无聊的事情。
世界上最强大的统帅,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,他在13年内,征服了5o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当他死去的那一天,马其顿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欧、亚、非大陆的国家。
23oo年前,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遗址上病逝。
四大文明古国,他“征服”了其中三个,他就是“征服”这个词的化身。
可终究……还是有什么是这样的领袖也无法征服的。
它是强权和军队所无法打败的。
诗歌里说,他远征亚洲,命令士兵把一切活的事物都带走充作奴隶,在土壤中播种下“盐和荆棘的种子”。
“这样那里将不再有人间欢笑,艺术与诗歌,只剩下野兽和荒草。”
而就在亚历山大死后不久。
希腊化的佛像开始在中亚传播,也许有某一尊佛像上,便印着亚历山大本人的脸。
那么。
到底是亚历山大征服了佛陀?
还是佛陀征服了亚历山大?
这是一个难以被人所回答的哲学问题。
伊莲娜小姐只知道,不管那是什么,但那并非是“野兽和荒草”。
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了,文明不会被骑兵、战舰、或者西方传教士杀死,文明自会生长、繁衍,
它会彼此融合。
“艺术比荣耀更晚腐朽。”
安娜看着这张《雷雨天的老教堂》,她又想起了这句刻在伊莲娜庄园长阶扶手上的话。
她能认出这不光是英式教堂,还是殖民地式的英式教堂,也是因为同样的缘故。
在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下。
传教士带着怀中的福音书,伴随着殖民船走向世界,是将所谓的“文明”向所谓的“野蛮”传播。
教堂更是核心建筑,往往会在殖民地统治的最初便计划着开始修建。
理论上它要建的一丝不苟才可以,比如像法国人占领越南时期,在越南的都修建圣母堂的时候,相传建筑里每一块砖,都是从法国本土专程运输而来的。
可实际上。
还是有很多教堂即使整体上遵循欧洲式的建筑规范,小的细节处依然会体现本地化的特色。
本土的美学理念,同样也会影响到教堂的设计与运行。安娜甚至在非洲马里见过造型非常有当地特色的传教士教堂。
文明的影响是相互的。
凡有接触,必有交换。
即使是很多当时欧洲人心中“野蛮落后”的文明,也是如此。
英国人的舰队、枪炮与病菌,都无法改变这一点。
无所不能的耶和华或者荣光璀璨的圣母玛利亚也不行。
是文明征服了将军,还是将军征服了文明?
是神明征服了艺术,还是艺术征服了神明?
谁又能说的清楚呢。
没准是平等、文明、包容的精神,赢得了最后的胜利。
这也是安娜之所以喜爱印象派原因。